本篇文章1261字,读完约3分钟

市井人物领域故事唤起街道的生机

本报重磅企划《南宁十二点》称,市民的实际生活受到好评

▲记者叶祯(左一)采访了急诊科的医务人员。 记者宋延康摄影

摄影记者宋延康(右一)在拍照。 记者叶祯摄

长安有12点,南宁也一样。 过去一周,本报发表了重磅企划“南宁十二点”,用小窥大,真实地记录了城市平凡的一天。

城市的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要旋转100圈的生活万象,被记者的钢笔、照相机、还有美编的设计企划,生动地再现了出来。 报道出来后,收获了共鸣之余,复古的布局、南宁元素的再现,也吸引了网民对这些布局创作者的好奇心。 接下来,让我们接近这个企划的创作者。

戴星捕捉城市的烟花气息

凌晨3点到5点,我们文案记者凌剑伊负责此时的报道,为了更真实地记录下来,即使家附近有菜市场,她依然选择了从城东去城南宁市最大的菜市场——淡村菜市。 她2点20分离开家,到淡村的时候已经3点了。 这灯火通明的景象吓了她一跳。 “我们回去也可以睡一会儿,但这些工人可能会从上午8点到9点慢慢离开。 另外,也许一刻也不能休息。 感谢他们的支付。 ”凌剑伊感慨道:“虽然熬了半个通宵,但采访很感动,生活的本质可能是如此简单,充满烟火气息,充满希望。”

市场上的烟火气还在继续,广西民族医院的急诊室也在通宵忙碌。 早上6点,记者叶祯淡淡地看到急诊医生姚敦毅为伤者解决伤口。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她并不是第一次采访急诊科,但清晨的急诊科确实比她想象的要热闹。 医生告诉她,这还不是最忙的时间段。

早上7点,天亮了,叶祯和同事宋延康在医院吃了一碗粉,又匆匆离开了。 对一位医疗线记者来说,黎明对她来说是另一次采访的开始。

在本组的报道中,记者宋延康负责了大部分的配图。 一个城市的12个小时也是他的连轴转。 “上午拍摄的哥哥,半夜去农贸市场见证菜农的忙碌,清晨出现在人行横道前……”。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记者为网民记录了宝贵的画面。

精心构思再现原汁原味郗城[/s2/]

美丽版面的设计让网民着迷

在此次排版中,晚报大胆利用6个连续版面,将采访的场所、事物与图像文字一起再现,还展示了城市的地标。

拿到这篇稿子策划后,设计版面模板的是南宁晚报全媒体中心版面总监黄俊萍。 经过多次协商和信息表达,黄俊萍和同事们决定了格式框架,从策划大纲中提取关键词,以南宁元素为切入点,由本报《灵魂画师》美编安仔负责配图。

一确定方向,安仔就开始构思设计。 “老友粉”、“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人行横道”、“动车”这些都是他借鉴的要素。 制作版本的时候,安仔和同事会根据当天发送的原稿和时间进行创作。 “各图从构思、寻找资料等到完成需要3~4个小时。 ’安妮仔说这是她第一次使用矢量图法。 也就是说,用软件直接用曲线画图形。 看到成品出来后沉迷于网民,安仔感到了成就感。

其实,所有的信息报道,所有的报纸,都聚集了编辑的付出,网民们的肯定,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南宁十二点,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你身边。 我们希望将来能为网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好作品。 (记者周志英)

(作者:周志英)

标题:“《南宁十二时辰》讲述市民真实生活获好评”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sh/2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