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42字,读完约8分钟

陕西自贸试验区内某公司生产线。

从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暴露的那一刻起,就打上了深刻的“开放”烙印。

三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成为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产生的“政策高地”效应对提高陕西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意义重大。

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域,西安区域自主、紧贴公司诉求进行创新,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行业改革、贸易转型升级、金融服务开放等方面基本完成127个改革试点任务,形成252个创新案例,更多“西安样本”。

陕西自贸试验区内某公司仓库。

创新红利释放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从揭阳至今,西安地区共形成创新案例252个,其中9个在全国复制宣传,或由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表彰,20个在全省复制宣传。

例如,国务院列举的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通航线”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业务服务平台仅一年多,就简化交易流程、提高结算效率、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提出了“处置 为公司提供在线报关、稽查、保险申请、人民币结算和国际收支申报等一条龙服务,让公司“跑网、不跑马路”。 创新“网站公司+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出口代理、融资担保等服务,防止农户离家出走,将“山货”销往国际市场。 为中小企业提供出口折扣、包装贷款、出口双保理等10种贸易融资产品和全产业链融资处理方案。

目前,“穿线路”平台可用中、英、日、俄、韩5种语言进行推广推送,上传公司160多家房屋,陕西特色产品达200多种数千件,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突破1000万元,

并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新技术手段,自贸试验区西安地区开辟功能区“税-银-企”合作机制,因公司美誉度和公司负责人个人美誉度考核的等级而异,因公司纳税额的相应倍数而异,导致公司有一定的授信额度。 公司采用全线自助操作可办理无抵押物最高2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

截至2019年底,“税-银-企业”累计提供纯信用贷款2.3亿元以上,受益公司超过350多户,比较有效地处理了区域内纳税小微公司融资难、融资高、融资慢的问题。 这个例子也印在了国务院自贸试验区职工部际联席会议的简报上,供全国其他自贸试验区学习参考。

陕西自贸试验区中心区港务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促进沿线互联

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战术定位是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支点。 如今的自贸试验区西安地区,发挥了西安“一带一路”的枢纽作用,逐渐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客商的中转站。

加深国际生产能力合作。 推进中欧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将投资扩大到博世、宝马、阿尔斯通等越来越多高质量的欧洲公司。 建立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原料基地、阿拉山口加工贸易集散中心,形成相互支持、协同快速发展的中哈农业跨国合作体系。

提高贸易自由化。 创新中欧班排长安号运营模式,相继发行“襄西欧”、“许西欧”、“蚌西欧”等集结班排,常态化发行“西安-青岛”、“西安-宁波”等东向班排路线。 积极打造中欧班排(西安)集结中心,率先推出海外打造长安号农副产品基地、海外仓储、分拣中心的辐射式分级云仓互联网,进出口货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检验、一次放行”。 开出全程统一运单,实现“一张一张”,提高运输实效。

推进创新人文交流新模式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加强文化与科技、金融、贸易融合,基地文化产业链建设日益完善的丝绸之路会展产业孵化园平台,引进高质量会展产业资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会展合作。

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内的一家公司,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正在忙碌地工作。

优化商业环境产业的快速发展更是集中注意力

习总书记建议,以产业链为中心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为中心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优质快速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创新是指围绕公司的诉求,只有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公司才能有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

围绕推动经营者整体环境的提高和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开放高地的“西”引力不断凸显。

建立“一口受理、并行审批”的实务机制,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通过“若干事项上线、资料不足、流程简化、服务滞后、信用监管”等手段全面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通过服务模式的创新,突破政务服务的地理和时间限制,实现数字政府远程互联政务服务的新模式。 高新技术功能区开展“容缺处理”,让公司先工作后补料,促进行政效能的提高。 开辟功能领域,建立“一站两口三全”项目服务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 国际港务功能区发布的“人脸识别”微警认证,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个人身份被滥用,为全流程的在线处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浐灞生态功能区创新设立“商务秘书”,完善集群注册公司的服务与管理。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的不良影响和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陕西自贸区西安地区大胆尝试自主改革,创新服务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疫情”后的经济复苏。

发表《关于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支持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的意见》,从创新政府管理方法、深化金融业开放、推进贸易转型升级、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合作、创建人文交流新模式5个方面提出了15项具体措施,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通过创新业务研究会、要点公司座谈会、部门联席会议的召开以及加强公司服务等方法,深入挖掘创新亮点,培育创新案例,上半年整理创新案例32个。

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惠及8130家公司,累计处理若干事项21562件。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设立行政审批中介超市,积极探索“网络+中介服务”模式。 3.5小时公司启动标准化服务,建立方便市场主体准入的政务服务在线“好评”制度,开展准确监控服务质量的“水电暖”综合窗业务,提高公司群众工作效率。

通过深化自贸试验区一系列改革、扩大开放探索,吸引了大量市场主体,截至今年6月,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地区新增市场主体50321家,注册资本6136.82亿元。 今年上半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4320家(含外资公司29家),新增注册资本866.7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公司61家。

陕西自贸试验区中心区港务区中欧班列运营中心。

促进区域经济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

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推进器。

4月下旬,习大大总书记来陕西考察时指出,要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措施,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要深入融合“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建内陆地区效率高、价格低、服务优良的国际贸易通道。 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进一步在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新的对外开放的过程指明了方向路径。

根据习总书记的要求,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多次重复新快速发展理念、多次优质快速发展,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形成越来越多可复制的“西安样本”。

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在为公司上市提供便利的自贸试验区推进“商务秘书”服务,对集群注册公司进行监管。 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建立“一带一路”的国际商事纠纷处理机制。

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鼓励外资企业参与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创新。 推行“两步申报”、“二级准入”通关模式,压缩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 继续开展资本项目收入结算便利化试点,依托创新金融新业态、加快金融产业聚集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开展创新,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区。

探索数字中欧班排(长安号),实现运营管理的新闻化、数字化,提高长安号服务质量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中欧班排境外段的再整合集团模式,利用班排运输效率的“通道”平台进行出口 试点开展国内信用证项下福费廷资产跨境转让业务,提高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量。

逐一发挥西安在科教文旅、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基础和特点,依托长安号、“穿线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欧产业园等平台,提高了制度创新的最初性、集成性和系统性,形成了越来越多特色鲜明的创新成果。

标题:“行走自贸区│复制宣传的“西安样本”底气从何而来?”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7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