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07字,读完约9分钟

9月28日,浙江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了以“祖国母亲我爱你”为主题的爱国教育活动,迎来了国庆节。 图为孩子们表演着小堂鼓。 王正照/光明照

北京前门步行街上的“北京宫灯”节日花坛景观。 本报记者郭俊锋摄影/光明摄影

江苏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藏族、汉族大学生一起做月饼。 冯凯敏摄影/光明摄影

【智库回答】

编者的话

家是最小的国家,国家成千上万。 今年,中秋、国庆两个节日偶然相遇,“小房子”的团圆之情和“大家”的富强之梦温暖交融。 光明智库邀请学者探索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中由来已久的节日的丰富内涵,分享家庭关系,激荡血脉感情,积累奋斗动力。 然后,请在4个节日期间也写信给处于脱贫第一线的奋斗者,向远方的亲属问好。 由此,向在平凡的职场默默奉献、闪耀的人们致以衷心的祝福、敬意!

本期嘉宾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

中国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

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葛晓音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快速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

明月与乡愁: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积淀

光明智库:提起中秋,大脑中自然浮现出“月亮”的形象。 古人以此为主题留下了许多诗句,事无巨细,千百年来,今人读之犹感。 关于这个,您能怎么理解?

沈湘平: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重情属性。 在基于生产、生活、审美实践的情物、情景交流中,自然被人文化,许多风物成为具有特定意义、意义的形象和符号。 例如,月亮成了相关的乡愁、团圆、美丽等典型形象。 经过诗词歌赋、戏曲等民族文化实践的反复强化,这些意象最终堆积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标记性的共同民族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重情文化共同想象,赋予世界温情、魅力,成为自然真实、历史真实以外的文化真实、意义真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掌握了这个真相,才能找到民族心中的密码,进入中华文化的核心深处。 可以继承祖先的人文衣钵,像他们一样思考,审美,生活。 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炎黄热血,我为我们是有灵魂的中国人而自豪。

“中秋月圆时 共话家国情”

刘魁立:中秋节是中国以前流传的仅次于新年的宏伟隆重的全民节日,有利于亲友欢聚、欢聚、构建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也是个人积攒道德、培养激昂心灵的好契机。

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以月亮为主题的神话和传说。 汉代以前就有月崇拜和相关祭祀的仪式。 从唐宋开始,拜月赏月活动日益盛行,逐渐成为全民广泛参与的节庆。 利用中秋节所代表的古老节日,我们庆祝丰收,感谢自然,将自然神圣化,人格化,然后让自己融入自然,适应自然,把自己理解为自然的一部分。 人们想象月亮上有人物,有建筑,有动物,有植物,简直是一所了不起的房子。 各地散布着许多与月球相关的美景。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燕京八景吕沟晓月、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到处都有重逢赏月的佳境,经常出现人月相亲的场面。

过去,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其他许多民族不同,是阳历和太阴历的结合。 以太阳作为制定时间制度的参照物,有属于阳历时间制度的二十四节气,使我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变化节奏相一致。 而且,生活中还有另一个非常活跃的时间系统,叫做太阴历。 我们民族以前流传下来的节日大多是根据农历时间节点安排的,把月亮视为表达个人和集体感情的最佳寄托。 农历和阳历构成了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中国人应时、表达感情的时间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表现。

葛晓音:中国古诗借用汉魏时期望月写思念的心情。 其中广为人知的代表作有宋代的苏东坡吟诵中秋词的《水调歌头明月在什么时候》。 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短距离聚集,特别是到了秋天深夜半,只有天上的月亮可以伴随两地离开人,明月首先成了乡愁的寄托。 “露从今晚开始白,月从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然后每个月,月亮都有从缺口到圆的循环过程,就好像每个家庭悲欢离合都说“一年十二度圆月,十一次圆不在家”。 (李洞《客亭对月》)“肠断中秋正圆月,晚上来谁唱异乡之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明月作为永恒的存在,突显出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 就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样,“人生世代无限,江月年年相似。 ”。 苏东坡将明月所蕴含的这三种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从古至今都从人们望月的普遍感慨中凝聚出人事与天道的同一规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希望“人长,千里共婵娟”。 据悉,中秋这一流传至今的文化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渴望家庭团聚的共同心理,是现代也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文化基因。

“中秋月圆时 共话家国情”

家和国:像小河和大江

光明智库:今年中秋节、国庆节双节会相遇,“家”和“国”的概念相互辉映。 中秋节是团聚日,但许多坚守基层一线的人们没有回家,而是选择以个人奉献服务国家,发展很快。 怎么理解“小我”和“大我”、“爱家”和“爱国”的关系?

李君如:形象地说,“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就像滔滔江水和小河支流的关系一样,通常:小溪饱满才能流入河流。 河水充沛,奔流不息,小溪永不枯竭。

自古以来,国家感情就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领域。 在漫长的道路上,中华儿女是前仆人的继承人,走在砂轮前,抛弃“小房子”,成就“大家”,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追溯历史,国家的情感虽然是不同时期的形式,但其内涵是一贯的。

在民族危急存亡和革命战争年代,志士仁人奔赴战场,不畏强敌,不避困难和危险,捍卫了民族尊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就像林觉民《和妻书》上展示的文案一样,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密切结合的典型。 这些为革命牺牲的英雄,在历史潮流中更为突出,山河为之立碑,为人民永远铭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各行各业也出现了许多先锋、模范。 在今年新冠抗击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在脱贫第一线,许多人个人为人民安康服务,为国家快速发展。 我认为,尽管“小我”和“大我”有不同的内涵和追求,但两者只有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才能使个人更闪耀、国家更文明。

刘魁立: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小家”和“大家”的关系表现得最好。 奋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医生、护士,忽视自身健康的生死,一心救治、照顾他人的快递小哥把食物、用品送到每家每户,让暂时封闭的家庭过上正常稳定的生活。 公安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全民抗击疫情,万众一心,“小房子”团结成“大家”。

沈湘平:人总是本能地以自我为中心把握周围的世界,但人有超越本能的思想和边界。 正确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可以使个人确认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积极地把“小我”引入“大我”。

家、国是不同层次的共同体,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特征。 不管是爱家还是爱国,爱都意味着奉献和担当。 国家由成千上万个国家组成,但并不简单,是一个需要大家积极建设、齐心维护的共同体。 没有国家就没有房子,但并不意味着房子需要做出无谓的牺牲——在“人民至上”的国家里,国家总是温暖地守护着房子。 正是因为这种良性的相互作用,人们爱国如家,乐于为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牺牲。

而中华儿女不仅有深厚、饱满的家国情怀,也有丰富、博大的天下意识。 这表明,今天,我们不仅要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还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仅爱国,而且信仰“天下一家”。 所有的“小我”都在促进民族复兴,在人类进步中不断升华。

细流的力量,化作巨浪奔流的气势

智库最近在基层代表座谈会的重要演讲中提出:“珍惜小事,踏踏实实做好。” 如何将“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以细流之力形成巨浪奔流之势?

李君如: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集中个人的能量。 如果能办好我们每个人都在稳步进行的事件,就会为国家的繁荣尽一份力。 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家庭的幸福,相反,家庭对个人、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以我的经验为例,我和妻子都是重视事业的人。 在生意上,我们节奏一致,互相支持。 生活中,如果她工作忙,我就负责家务。 等我出去工作了,她会来处理家务。 我们在经营各自事业的基础上,经营着自己的“小房子”。 我希望年轻人妥善解决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丰富人生,幸福快乐。

沈湘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面对世界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又遭遇百年不遇的疫情,中国内部外部环境发生了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不明确性空前所未有地增强。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平凡的个人,首先要站稳脚跟,相信党和国家有足够的智慧应对国内外诸多纷繁复杂的情况,我们不慌不忙,照顾好自己和家庭,是自己的贡献。 其次,手头的事件无法阻止,本职工作人员说:“不能掉链子。 例如,作为高校教师,要做好教育人、科研服务工作,脚踏实地,认真创新,发挥自己的专业,研究真题,成长真学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越来越多的智慧。

标题:“中秋月圆时 共话家国情”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