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75字,读完约8分钟

神圣的雪山、深邃的峡谷、飞舞的瀑布、宁静的湖泊……到目前为止,香格里拉就像传说一样,给所有知道它的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6月,在香格里拉行走的每一天,你都会在明净如镜的天空空、牛羊草地、山峰、金碧辉煌的寺院中,感受到这座美丽城市蕴藏的活力。

穿梭在高原,感染你的是藏族同胞内心的忍耐。 面对贫困,没有一个人低头。 他们放下斧头,成为生态守护者他们手里拿着器具,成了文化的传承者……

迪庆作为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也是“三区三州”的深贫困地区。 ,这里的人们勤劳智慧,画画出美丽的奋斗画卷,让高原明珠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金沙江大曲线又称月亮湾,位于云南省德钦县奔子栅镇与四川省得荣县瓦卡镇交界处,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地区的象征景观之一。 徐谭摄影/光明摄影

山清是水秀,腰带也膨胀了

的湿地、森林的草地、溪谷的溪流……盛夏的普达佐国家公园中,湖水倒映着群山,昏暗而安静。

到了这个季节,住在香格里拉市洛茸村的西藏人特别忙。 “该去巡逻了! ’我看到都杰迅速穿上巡视服,离开了家。 据都杰说,过去村子里的人吃粮食需要国家救济,但自从有了这个公园,大家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位于香格里拉市内的普达佐国家公园,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腹地。 这里生活着包括黑颈鹤、金丝猴、雪豹、金雕在内的60多个国家的一两种野生保护动物。

在建立国家公园之前,村民们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 伐木建房、卖木材、打猎……这破坏了环境,收入不稳定。 为了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迪庆州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项目。 然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2005年,普达佐国家公园成立。 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 管理部门为了对当地村民进行生态补偿,决定取出反哺资金的一部分,成为公园的工作人员。

于是村民们成了放链锯、斧头、种树的人、护林员。 “我现在一年能收到5万元反哺资金,作为生态护林员一个月有2000元。 加上牦牛、野生菌赚的钱,一年就将近10万元。 ’这笔收入帐,大家都笑歪了嘴。

山变得干净了,水很秀,钱包也鼓了起来。 村民们的生态观从“求我保护”的被动保护转变为“我求保护”的主动保护。 普达策国家公园副社长杨留阳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公园已资助反扑周边两个乡镇、三个村委会、23个村民小组、866户3696人。 十年来,反哺资金达到1.5亿元。

独秀不是春天,百花争艳春满园。 在迪庆,不仅在普达策国家公园,在巴拉圭宗景区、梅里雪山景区、香格里拉维西楚金丝猴国家公园等19个景区实施了生态反刍或其他反刍政策推进了脱贫攻坚。

吃生态饭,好日子跑。 迪庆在他们的实践中生动地解释了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

种子是葡萄甜是生活

沿着澜沧江河谷前进,记者访问了位于“三江并流”区金沙江的德钦县。 这里张着的葡萄架,就像铺着凌空的绿色新毛毯一样,空的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香气。

在葡萄基地,村民们忙于除草和剪枝。 “请不要小看我。 这是我们丰收的希望! ”看到记者走近,德钦县升平镇的阿东村小伙区自发地说。

“以前家里很穷,上了大学就成了穷人家,家里种了葡萄之后,我们也进入了小康生活。 ”。 分享消灭贫困的喜悦,这个26岁的年轻人笑得停不下来。

德钦县全县平均海拔4270.2米,年均气温5.5度,是云南省海拔最高、气候最冷的县,也是国家级三区三州深的贫困县。 面对艰巨的扶贫任务,以德钦县的劣势为特点,充分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栽培葡萄。

葡萄栽培在德钦有着悠久的历史,1860年随法国天主教传入德钦,至今国内仍保存着纯正的法国“玫瑰密”葡萄名品。 2001年,在云岭布村和燕门茨成功试产120亩后,德钦县启动了“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像区扎家一样,依赖葡萄栽培过着好日子的人,在德钦也有很多。 德钦县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吴晨光告诉记者,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3840亩,葡萄种植户2778户。 其中,建设卡户276户,户均收入达到1.38万元。 “葡萄产业已经成为我们这里脱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赖葡萄种植,目前贫困者已经实现了脱贫。 ”吴晨光说。

产业是消除贫困的基础,一个地方要迅速发展,产业就必须得到支撑。 近年来,迪庆州依托自身的区域和生态特征,迅速发展葡萄、中药材、老二等特色产业。 截至目前,迪庆藏族自治州贫困人口从年末的19553户74139人减少到现在的508户1579人。 贫困发生率从24.95%下降到0.53%,全州147个贫困村全部出来。 至此,迪庆实现了全州的脱贫。

保护“旧”技术,开辟“新”的道路

夜幕降临,德钦县奔子栏町的街头依然繁忙。 内鲁茸益西认真地在木碗里牵线。 “这个碗里有我们的文化基因,每个工序都有讲究,不能错! ’吕益西一边工作,一边对记者说。

木碗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被称为“木碗故乡”的奔子栅町,有着悠久的手工制作历史。 受环境熏陶,鲁柔益西家世代从事木制技术。

“在我们藏族,木碗是珍贵的礼物,通常只送身份比自己高的客人。 ”。 要说木钵中包含的文化,鲁益西滔滔不绝。 但最令他赞叹的还是他带领村民们使用祖传的“旧”技术,开辟了致富的“新”道路。

因为手艺好,鲁柔益西做的木碗在云南、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很受欢迎。 他告诉记者,一个木碗根据质量,价值从二三十元到两万元不等。 光是木碗产业,他每年的销售额就达到80万元以上。

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手工艺实现增收,鲁柔益西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藏族自古以来流传的现象。 “我现在有80名学徒,其中80%以上是轻度残疾人。 ”。 吕益西说,因为自己是残疾人,所以在招募学徒时,他总是优先考虑招募奔子栏周围的残疾人。 在鲁柔益西的领导下,目前奔子专栏周边有200多人获得就业机会,人均月薪可达5000元。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无形保护事业的开展,目前许多村民积极投身于木碗产品的制作和开发,木碗制作也成为促进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的木碗制作技术被列入云南省级非遗传项目名录。

据统计,迪庆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8项,省级保护名录项目29项,州级保护名录项目94项,县级保护名录项目79项。 迪庆藏族自治州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业务部主任苏纳通告诉记者,以无形保护为线索探索“无形文化+”的理念,不仅比较有效地保护了以前流传的文化,也为全州决战深度的贫困注入了新的动力。

尼西的黑陶、松林的藏香、迪庆藏族的锅庄舞……走在三江上热土,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失散的非遗留的“珍珠”,不仅照亮了藏族人民现在幸福的生活,也照亮了他们美好的未来。

(光明网记者刘希尧光明日报记者徐谭)

【采访书】

没有其他香巴拉

香格里拉是什么样子的?

走过独克宗古城,答案可能是傍晚广场的建塘锅庄。 这个婴儿在学习走路之前,在妈妈的背篮里跟着鼓摇晃。 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在这里代代相传,见人见物生活。

如果你走在普达佐国家公园,答案可能是杜鹃花的香味。 初夏的属都湖畔杜鹃花盛开,红白青紫争艳。 自然保留,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原住民也在生态管理中受益。

进入深山后,就不用装行李了。 藏家乐的奶茶已经准备好了。 唐卡、藏香、木碗等工艺品请浏览后选择。 文旅产业为当地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留下了藏家的乡愁。

他哀叹“猴子看了都会流泪”的横穿山区的群众交通不便。 但是,无论山多高,路多陡,都阻挡不了人们交流的愿望。

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连接国道的柏油路让深山农牧民尝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甜头。 即将建成的丽香铁路和丽香高速公路将大大缩短游客与藏地秘境之间的时间空距离。 首届迪庆·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将于今年9月举行,雪山、古城已经就绪,将微笑迎接8名来客。 (光明日报记者徐谭)


(作者:刘希尧徐谭)

标题:“高原明珠的华丽蜕变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脱贫记”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9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