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3字,读完约3分钟

国务院政策例行送风会11日举行,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击相关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行业首席科学家柴发介绍了科技实力战胜蓝天保护战的有关情况。

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设立大气重污染的原因和治理攻关项目,比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大气重污染的原因、要点领域和污染物排放调控技术、居民健康保护等难题,展开了集中攻防。

经过多年努力,该项目在成因机制、影响判断、预测预报、支持决策、精准治理方面实现了一些重要技术突破,明确了区域秋冬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准确识别了区域污染排放特征和要点问题,提出了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高度凝聚重化工、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除二氧化硫外,地区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超过80%至50%。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高,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迅速增加的重要因素。

不利的气象条件使区域环境容量大幅下降,是重污染气象形成的必要条件。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受气候变化的影响,2000年以来,区域环境容量总体下降。 排放量大,环境容量“先天不足”,冬季容量比夏季减少一半,两个因素重叠容易引起重污染。

与年相比,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22%,重污染天气减少40%,公共蓝天获得感大幅提高。 并且,攻关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快速发展和绿色快速发展。 去年“2+26”城市gdp达到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7.2%。

“从数据来看,没有达到城市的pm2.5浓度,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和蓝天保卫战下达的任务。 现状是,如果不发生极端的气象条件,我们有信心完成优良天数比率的任务。 ”。 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和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任务,服务“六稳”、“六保”,实行精准污染防治、依法污染防治,不加码,落实部门、地方责任,

“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特别是不利的气象条件没有‘脱敏’。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源、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污染物排放量在本地区仍很大。 ”。 柴发合表示,要彻底消除重污染,要实现蓝天白云,“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每年减少40%—75%。

项目根据空气体质量改善目标提出比较好的管理对策:以秋冬控制pm2.5污染为核心进行防治,与pm2.5开展臭氧污染协同治理。 在全域,要以减少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为重点,加强多污染物联合减排的传输线路城市污染管理,妥善扩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范围,加强联防联控机制。 以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着力点,推动经济绿色、优质快速发展。 以差别化、精细化的规制为目标,着力提高重污染气象应对的精度和时间长度。

标题:“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权威发布)”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6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