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70字,读完约8分钟

上个世纪,中国有两个“东北边防军”,都肩负着保卫东北边防的重任,但在面对强敌时,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张学良的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中,面对日寇的攻击实践“抵抗主义”,几个月失地千里,部队带着国恨的家仇退守关内……

一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面向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迅速出兵,打出了国威军威!

张学良的“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的前身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统率的军队,因为其总部位于奉天(今沈阳),所以被称为奉军。 辛亥革命后,由东北地区的保安部队和新军组成。 1920年以后,奉系势力扩大到关内,1926年春天占领北京,1927年张作霖作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担任总统职务。 1928年春夏,奉军被蒋、桂、冯、阎的北伐军联军打败,退守东北。 6月4日张作霖中途炸死,其子张学良于6月19日出任奉天代理军务督,7月2日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统率军队。 经过与南京国民政府近半年的谈判协商,1928年底张学良决定东北“易旗”,服从南京政府。 12月29日,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等正式宣布通电。 从此,南京国民政府获得了全国形式的统一。 12月31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卫队司令,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 东北边防队司令公署驻沈阳。 奉军很快被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归于国民政府统一领导人。

“从“九一八”到抗美援朝,两支命运迥然的“东北边防军””

东北军在训练

1930年中原大战后,东北军成为中央军以外旁系中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1931年5月根据国民政府陆军编制改编后,东北军取消军师编制,以旅为常规最大编制,分为国防军和省防军。 国防军步兵25个独立旅别师( 3个旅)、骑兵6个独立旅别师(相当于旅)、炮兵3个独立旅省国防军步兵3个旅、骑兵2个旅。 另外空军5架空队、飞机260架海军2个海防舰队、1个江防舰队,大小舰船20多艘,总吨位约3.22万吨,海军陆战队3个大队。 总兵力约为30万人。

“九一八事变”日军炮击了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关东军只有一万多人,30万东北军部队命令“绝对不可以抵抗”。 这不能不提以前发生的事,那就是1929年5月发生的“中东路事件”。 当时,中国东北当局与苏联政府驻哈尔滨领事馆就中东铁路(原名东清铁路,民国以后简称“中国东省铁路”,中东铁路)发生纠纷,引发武装冲突。 由于篇幅所限,事情的原因和过程不详,但只说结果,东北军失兵折断,一败涂地,满洲里等重要城市沦陷,最终东北军失败告终。

这个“中东路的事”对张学良的打击太大了。 “中东路事”前后,张学良像两个人一样判断。 在刚满30岁的少帅心中,东北军战胜不了俄军,日俄战争中日本打败俄罗斯,根据a大于b、b大于c、a大于c的简单数学公式,东北军肯定不是日军的对手。 不巧的是日本人也是这样想的。 密切关注东北战局的日军认为,在中东路一战中苏军的“未来很可怕”,其作战能力“不可低估”。 对东北军不堪一击,说“简直是乌合之众”。 日本陆军“避开苏联,领先中国”的“南进”主张迅速崛起。 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奉命起草《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傲慢地主张要对付张学良,不能认真使用,只要用竹刀挥舞就可以击退。

我们常说的1万人以上的关东军PK30万人以上的东北军,也不完全正确。 因为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军的步兵精锐和大部分炮兵分布在平津、河北、察哈尔一带。 东北军驻扎在东北的有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炮兵1个旅和省防旅,其中辽宁驻军7.5万人、吉林驻军8万人、黑龙江驻军2万人、热河驻军1.5万人。 人数为19万人左右,但装备都不如关内精锐部队。 特别是在国防军,一个旅的作战能力不及国防旅的三分之一。 而且兵力配置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比较有效的战斗力。 东北军部署在南至山海关北至满洲里的东北广大地区,分散无点。

日军的第一力量集中在以沈阳为中心的南满铁路为中心的地区。 占据交通要冲,方便迅速前进。 另外,附近的日本国外兵团之一的朝鲜驻军也可以迅速增援。

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制定的《满洲问题处理方案大纲》指出:“被20万枚学良军包围,1万名日军无法用普通的交战方法对抗。 因为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一触即发之际,如果不先下手,绝对很难取胜。”这支关东军从一开始就突然袭击,迅速占领重点,采取集中兵力、击毁兵力的方法,弥补与东北军在兵力上的差距。

日军占领吉林东北军兵器工厂

中国军队的克制和忍耐,是关东军的意外。 北大营的8000人的守备队被只有700人左右的日军一大队击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关东军迅速占领辽、吉的交通要道和城市,兵力严重不足,因此促使兵力增加。 为此,日本军部从朝鲜、上海、日本本土相继增调第二十师、第十师、第八师、第十四师、第六师进入东北。 的第二师加上独立铁路守备队,总兵力将近10万人。 中国军队错过了最好的防守反击时机。

少数在东北多次抵抗的东北军官兵

无论如何,“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军兵员数量的特点是绝对的,但由于没有实践抵抗主义,对方看起来像是没能成功的军事冒险幸运地获胜了。

虽然没有历史,但请不要重演!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中国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特别是美军入侵朝鲜后,鸭绿江边放火焚烧了战争,东北地区从战后一方变成了国防前哨。 保卫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作出重要应对决定,决定派遣一些军队到东北地区,加强东北边防,为未来做准备。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印发《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第十三兵团(第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二军)、炮兵第一师、第二师、八师和一定数量的高射炮兵、工兵、坦克部队共组成25.5万人的东北边防军。 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萧华为副政治委员。 周恩来即日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送交毛泽东审查,报告起草《决定》的简要情况。 毛泽东当天指示“同意,照此执行”。

奉命组成东北边防卫队的部队誓师大会

东北边防军战斗序列

东北边防军司令官兼政委员会粟裕

东北边防队副司令官萧劲光

东北边防军副政委萧华

第十三兵团

司令兼政委员会邓华

副司令官洪学智,韩先楚

第三十八军(管辖第一二、一一三、一一四师)

军长梁兴初

政委刘西元

第39军(管辖第115、116、117师)

军长吴信泉

政委徐斌州

第四十军(管辖第一一八、一一九、一二○师)

军长温玉成

政治委员会袁升平

第四十二军(管辖第一二四、一二五、一二六师)

军长吴瑞林

政委周彪

炮兵第1师团

炮兵第二师团

炮兵第8师团

高射炮兵、骑兵、工兵、汽车兵部队

接到组建命令,前往集结地点的东北边防军部队

东北边防队警惕地守卫着边防线

之后,作为战术机动兵团的第十三兵团和第四十二军等部队的25万大军迅速集结在东北南部待命。 当时,东北边防军主将粟裕因病未职。 此后不久,第九、十九兵团作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附近的机动地区。

由于10月初美军越过三八线向北疯狂进犯,朝鲜局势危急。 10月4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组建志愿军进军朝鲜的作战。 中共中央的决定,立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领指挥官出征。 10月8日,毛泽东下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出动到朝鲜境内,配合朝鲜同志与侵略者作战,夺取光荣胜利。”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前往朝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边防军的建立,不仅加强了东北边防,而且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抵抗美国侵略做了极其重要的战前准备,为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志愿军越过鸭绿江参战朝鲜

(作者是军史专家)


标题:“从“九一八”到抗美援朝,两支命运迥然的“东北边防军””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