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5字,读完约4分钟

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孙自法) 10月13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减灾日。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部门在今年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组织地震专家科普解读较为有效的服务减灾地震预警技术时,经过从研究到应用的快速发展,中国在技术研发和系统试验中形成了地震预警的全链条,并全面展开。

2019年4月18日台湾地区花莲6.7级地震预警系统解决(第1报)。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部门提供图

秒和破坏性地震波“赛跑”

中国地震局厦门海洋地震研究所金星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马强研究员表示,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依托地震监测等基础设施,依靠现代地震学和新闻技术,争夺秒和破坏性地震波的“赛跑”,跑在前面向顾客传递预警新闻的技术

目前,用于提前捕获地震信号实现地震预警的实时地震监测大网正在全国展开,位于北京的国家台网解决中心和各省级解决中心建设有序,地震预警新闻发布终端迅速增加,手机、电视、广播、自媒体等多样化的游乐设施

两位专家表示,中国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正在逐步采用,预计将在减轻地震灾害、服务社会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波(纵波,其传输速度约6km/秒)、s波(横波,其传输速度约3.5km/秒)运行时及地震预警时间。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部门提供图

形成地震警报全链,并贯穿

金星和马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国家科技支持攻关计划“地震预警和震级速报系统研究与示范应用”2009年12月立项,标志着我国地震预警应用进入系统化研究和示范性应用阶段。

目前,在首都圈、福建沿海、甘肃兰州、粤东、川滇边界等地区开展了一系列试验和示范,进一步试验了地震仪、强震仪和地震烈度计等多种观测资源融合预警方案,开发了新闻发布平台和新闻接收终端,监控网站、数据传输、数据传输、地震台等。

此外,地震预警新闻对重大工程的服务也有条不紊地展开,如高铁已经建成铁路线路全长约1.3万公里的地震监测站点,整体覆盖率接近40%。

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全面建成

两名专家表示,国家地震烈度快报和预警工程将于年正式实施,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以及西藏拉萨等点区由基准站、基站和常规站组成,台站间距10-15公里左右, 根据总站数超过1.5万台的高密度综合地震观测互联网、台站观测系统、通信互联网系统、数据解决系统、地震新闻服务的破坏性大地震发生情况,要点区震后5-10秒,就地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完成后,地震部门经政府授权发布预警新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信、专用接收终端等方式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专业客户等提供不同类型的地震预警新闻服务。 根据“边建设边服务”的大致情况,四川、云南等先行省份已具备部分地区提供地震预警新闻服务的能力。 2019年至年7月,四川发生10次5级以上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得到较为有效的解决。

地震预警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s2/]

金星和马强认为,在地震预警技术问题逐步得到处理的前提下,社会属性日益凸显,减灾效益要逐步发挥,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地震预警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新闻,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和极短的紧急时间长短。 地震预警消息一发布,留给人们的反应和应对时间从几秒到几十秒不等,民众和社会自行转入应急状态,如果解决不当,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他们为此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和法律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权威新闻发布机制,统一利用广电媒体、网络、应急广播和专用终端等各种手段,提高新闻发布的时间长度和覆盖面,进行科学普及 强调要积极引导社会和民众应用地震预警新闻,建立地震应急处置机制,掌握科学避险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减灾效益。

标题:“从研究到应用:中国已全面开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5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