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6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11月9日电(记者藏妍许晓青)“我是《歪仁》的掌柜小马哥,祖祖辈辈在伊朗种植藏红花……”。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伊朗展商马赫迪向用流利中文展示的客人展示了他直播的商品网页。

马赫迪连续三次参加博览会。 他坦率地表示:“随着中国继续扩大进口,“现在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新情况,这个博览会的“老朋友”已经发现了新武器。 他的“伊朗小马”网名在线直播商品,有一段时间很受欢迎。

马赫迪说,三年来,他的企业持续成长:在年初的入博会上,他带来的特产藏红花和地毯很受欢迎。 6天的展示期间,零售额和订单额超过了100万元人民币。 现在展位面积从第一次参展时的9平方米扩大到36平方米。 他还表示,中国市场非常大,希望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

麦迪表示,凭借前两次世博会认识的长线买家和网上销售渠道,他的家族公司渡过了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的艰难时期,“销售额正在逐渐回升”。

为了参加博览会,新西兰新闻周刊乳业全球研发总裁罗伊需要经历28天隔离、多次核酸检测等诸多考验。 采取防护措施,奔走于展览会的“老罗”至此不再疲劳,“我们进入博览会尝到了甜头。 这样绝好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罗伊又高兴了,明年进入博览会,他说他一定还会再来。 (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拍摄)

第三届入博会如期召开,给世界各地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机遇和希望。 非洲特色树皮画和黑色木雕今年再次装饰在博览会的展示台上。 苏丹商人阿卜杜勒·马里亚姆在电话采访中表示:“中国重视进口商品,为普及特色产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也给了我们信心。”

博览会也为各国同行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信息表达的桥梁。 湿口罩像卷轴一样从透明的塑料棒慢慢展开。 韩国贸易协会的崔竹松在展位上向皇家中国研发中心护肤品实验室的社长戴伟尔介绍自己的产品。 “他向我详细询问了这个口罩的包装设计。 名片也交换了。 ’崔竹松用中文对记者说。

聚集了很多人,丰富多彩的展览会需要想办法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用中文信息来表达和销售产品成为了很多展览会的必修课。 “来自非洲的天然可可油,巧克力的香味,听我说! ”距离马赫迪展位不到半米,是马里的展示业者登贝莱。 两人都用中文打招呼,请来参观的客人试用、品尝。

“谁的中文更好? ’客人笑。

“他中文说得很好! ”两人指着对方,异口同声。

同样连续3次参加博览会的登贝莱不仅中文流利,还积累了在展台中央的展品上开红布大花的“小诀窍”。 “这样更容易被人看到”

《生意经》这句话提醒马赫迪,他急忙把装藏红花的金色瓶子按在射灯上,说:“闪闪发光,漂亮,更吸引人。”


(作者:蔺妍许晓青)

标题:“记者手记”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3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