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4字,读完约5分钟

编辑:俗话说,家人不说两句话。 在新型冠状病毒年席卷全球的时候,一个跨国家庭不仅说“两国语言”,还经历了两国的疫情防控。 海外华侨华人今年可以说是疫情防控的“全场”,值得多讲故事——给中国人和外国人听。 欧洲疫情防控故事第三篇既是家族故事,也是集团故事,请查收。

新华社罗马11月18日电(记者陈占秋刘咏秋)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暴发后,许多意大利人在家工作,似乎比以前清闲多了,但《世界中国》杂志社社长胡兰波不仅在忙杂志,全家都在调整万里开外的《疫情防控生活》。

11月10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人们戴着口罩走在罗马市政厅前。 新华社记者程婷婷摄影

胡兰波有一个国际家庭: 30多年前,她参加了由9辆车组成的丝路队,从中国出发,到达巴黎3个月。 旅途中,一群意大利国营电视台的帅哥在半路忙碌胡兰波之前,最终赢得了她的芳心,旅行结束后,两人终成眷属。 他们的两个儿子长大后,又回到中国宣传意大利葡萄酒。

武汉发生疫情时,孩子们都在北京工作。 “我不知道他们在害怕什么,也没有回意大利的想法,可以和86岁的祖母一起买蔬菜。 他们参加了意大利国家的3台视频直播,向意大利人讲述了中国的疫情防控生活。 ”。 胡兰波也很平静。

妈妈当然担心孩子,但是胡兰波不建议他们回意大利。 “我知道他们很成熟,敢和中国人一起抗击疫情。 ”。

图中胡兰波长子胡阳阳(右)、次子胡伟鸥(左)。 回答者提供

截止到2月,老二伟鸥被召回所在的意大利企业。 在当地隔离14天后,意大利开始了疫情的“封城”。 和儿子在一起,胡兰波相当平静。 “灾难中,家人在一起,生死都是温暖的”

11月6日,在意大利米兰,很少有人在大教堂行走。 新华社发(阿尔贝托林格尔利亚摄影)

面对汹涌的瘟疫,胡兰波的丈夫一开始并不关心。 “他继续往酒吧跑,怎么说也没用。 我可怜地说它夺走了我的喜悦。” 在“封城”措施下,酒吧也禁止营业。 他看到每天的感染数字急剧上升,吓了一跳,终于戴上了朋友送的口罩。

10月26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鲜花广场,两家餐厅将于近18点关门。 新华社记者程婷婷摄影

意大利陷入了瘟疫,在家工作的胡兰波被意大利女性求助,问自己的孩子可以不可以找口罩。 她的5岁儿子患有白血病,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必须戴口罩。 但是在当时的意大利,连普通的成人口罩都很难买到。 更何况是孩子口罩吗?

11月12日,医务人员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圣奥尔索拉马尔皮吉医院的新型冠状隔离区工作。 新华社发(珍妮斯基摄影)

胡兰波不气馁。 她想利用社会交流平台联系住在罗马的两个中国女性,她们提供50张儿童口罩。

这个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胡兰波,她与朋友取得联系,筹集了1万欧元,购买了2万枚口罩,捐赠给了罗马的儿科医院。

胡兰波说:“意大利华侨华人处境独特:我们被中国文化熏陶,富有集体主义精神,但长期在意大利生活让我们成为意大利的一部分,在疫情面前感到特殊的责任。 ”。

据她介绍,许多意大利人可能认为华侨圈是封闭的,但现实中,意大利疫情暴发后,以协会单位、家庭单位、个人名义,许多华侨华人参与了赠送口罩等善举。

11月4日,游客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戴口罩参观斗兽场。 新华社记者程婷婷摄影

作家胡兰波一直在思考华侨华人在两国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并与许多人交换了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大家的想法和行动记录下来,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思考呢?

于是,胡兰波开始行动,请各行业旅意华侨的中国人写自己的抗疫故事,并制作了集成书。 作者遍布意大利各地,包括旅行社老板、演员、译者、设计师、作家、音乐家、教师等职业。

胡兰波说:“有人谈武汉疫情爆发时意大利对华侨的恐惧和歧视,有人谈捐赠口罩的过程,有人谈陪同中国疫情防控医疗队的情况,有人谈中文学校的情况,还有人在封城时期写日记,等等 大家处于不同的困境,但全书字里行间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

搜集、翻译图书成为疫情期间胡兰波的一项大工程。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这本意大利语《疫情防控笔记》终于在今年10月上市了。

年9月30日,当时的意大利驻华大使白达宁(左)在北京的官邸向胡兰波颁发了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和证书,表彰他为中意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由回答者提供,王虹拍摄)

意大利《信使》主编波奇认为,这么多华侨华人记录了疫情时期的生活和工作,文案在包含对意大利感情的同时,也用亲身经历诠释了中国文化,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胡兰波说,这232页的书是意大利华侨华人向着意大利主流社会发声的,具有特殊的意义。 (视频记者:吉利; :程大雨、孙浩视频:孙硕)

标题:“欧洲抗疫故事”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