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24字,读完约9分钟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上撰文时

■解放军新闻记者王天益程雪

特约通讯员张未

年“中国航天日”的宣传海报。 由国家航天局叶雨恬提供

人类的四月天最美。 既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充满梦想的月亮。

对中国航天来说尤其如此。 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84年4月,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 1990年4月,首次面向海外顾客成功发射卫星,将美国制造的通信卫星“亚洲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今年4月,正值“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我们迎来了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习主席指出,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继承精神,激发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崇尚科学,激发探索未知、大胆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集强大的力量。

的中国梦牵引宇宙的梦想,宇宙的梦想促进中国梦。

在这个4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年,我们迎来了另一个新的梦想——

瞧,在大凉山深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抵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全球星座组网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中国“北斗”将造福全世界。

看,南海之滨、长征5号B遥一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抵达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载人航天三期工程大幕拉开……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讨论梦想在伟大的新时代里,我们有更充分的信心和力量把梦想变成现实。

出现梦想——

实现千年的夙愿

从贫穷和白色中开始

年4月,人类宇宙史的历史记录还在更新——

这个“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最长生存时间记录”的保持者是来自中国的“玉兔二号”。

嫦娥三号探测器携带“玉兔号”月球车登月后,这辆首次登月的月球车可能原本就有新的名字。 但是,在向世界征兵活动之后,中国宇航员反复测量了14847个比较有效的名称,最终选择了继续以神话传说中的“玉兔”为中国月球车冠名。

这个选择出乎意料且合情合理。 如果关注中国的宇宙飞行,就会发现很多宇宙机的名称都和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有关。 遥远的“嫦娥”、带路的“北斗”、带着“火眼金眼”寻找暗物质的“悟空”、利用卫星千里传播量子新闻先河的“墨子”……。

要说为什么,那是因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处,凝聚着太多对星辰大海的夙愿。 “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浪漫传说,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观测记录、太阳黑子的记述、对诗人屈原好奇的“天问”、张衡创造飞翔木鸟、万户乘火箭升/k0”等探索,

但是,近代我们落后了。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最早仰望星星空的民族真的开始了探索太空的脚步,而且是从贫穷的二白开始的。

举一个例子。 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陈克明说,他记得当时为了制作发射卫星的火箭燃烧室的壳体,拿着图纸跑了十几个省市,但没有一个制造商能独立生产。

但是,再大的困难也阻止不了追梦者的脚步。 之后,陈克明想尽办法,通过归零的方法,让多家厂家生产组装,集中全国各地的力量如期完成任务。

在中国航天开始的初期,有越来越多的困难迫在眉睫的“奇想”:粗木加白铁箭头将成为火箭模型。 在马粪纸上涂上墨水,探索开发空之间的光学过滤器的猫须也将成为红色外地平仪探测器的组装工具……

世界宇宙史上从来没有这样艰难的开始。 正是在这样艰难的开始,锻炼了自力更生的中国航天精神。 几十年来,中国的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升空,中国进入太空时代。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成功往返于太空、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来客。 2007年,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进入轨道,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圆……

这是伟大宇宙飞行梦想的出航,也是伟大宇宙飞行精神的出航。

梦想接力

事业不断前进

精神世代的传承

年4月,宇宙专家孙家栋度过了91岁生日。 这位被称为中国宇航员“大总师”的老人,经历了中国航天梦想的第一个艰难的开始,也见证了一代宇航员之间的梦想接力。

——1967年,孙家栋的标题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那一年他38岁。

——2000年,袁家军担任神舟船总指挥。 那一年,他刚满38岁。

——2008年,孙泽州担任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那年他也38岁。

习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

经过60多年岁月的中国航天事业,为什么总是充满昂扬的青春气息? 答案是,一代宇航员正在为中国梦、航天梦而奋斗。

那是光荣使命的交接——

“历史的接力棒,正式交到了你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手中! ”五年前的一句话,至今仍让我想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飞雪,感到肩膀沉重。 这是年1月中旬,王飞雪在北京参加北斗系统建设重要会议时,即将卸任的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的叮嘱。

一代有一代的使命,一代有一代的责任。 中国的航天事业在繁重的使命交接中迅速发展。

2004年1月,神舟5号发射回收成功的“百日”之际,42岁的张柏楠担任神舟6号的总设计师。 此前,担任载人飞船总设计师“帅印”的是“东方红一号”开发“十八勇士”之一的戚发者。

接受使命的接力棒,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张柏楠主持了神舟六号到神舟十一号的宇宙飞船系统的研制,将十名中国宇航员发送到了太空。

如果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就会发现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新一代火箭等各航天行业一直在进行这种使命的交接,这种使命的承担也在继续。 因为正是因为新一代宇航员总是肩负着新的使命,中国宇航员才能实现新的梦想,谱写新的荣耀。

那是伟大精神的传承——

50多年前,负责建立“东方红一号”卫星测控系统的陈芳允面临巨大挑战。 原本计划建设18个卫星观测站,但由于国家经济条件有限,不得不大幅削减卫星观测站的数量。 要减少多少? 他们经过反复研究,观测站的数量最终减少到了6个,以最小的价格圆满完成了测量任务。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立足国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生动表现。 几十年来,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宇航员的血脉:建立“异想天开”的“双星定位”理论,建立特色北斗导航星际链路,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登月……

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 几十年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中国航天精神也在继承中弘扬:宇宙以前就传来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

今天,中国的宇宙飞行在现实的天空中星星满天,在精神天空中也同样“星星”满天。

梦想绽放——

服务国计民生

举行民族复兴

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主战场武汉取得阶段性胜利。

在科技战“疫情”的突击中,太空北斗导航卫星功不可没: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支持精确测绘。 无人机喷洒防疫工作,提供厘米级准确定位的队伍运送物资,规划导航路线,推送交通新闻……

北斗战的《瘟疫》是宇宙科学技术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 在今天的中国,航天成果已经广泛服务于国计民生各行业:“高分”卫星为近期西昌森林火灾扑救的前方指挥、灾情判断提供了重要参考,“风云”卫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准确的气象预报,航天医学的研究成果为中老年骨密度下降等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信息发言人武平将载人航天的意义形容为“天立地”。 “之所以顶天,是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期快速发展,掀起了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说选址,那是因为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

天立地——载人航天就是这样,整个中国航天事业也是这样。

1971年10月25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第二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1974年,邓小平出席了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新中国领导人首次站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

之后,邓小平说:“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不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称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发达的标志! ”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口号世代相传,广为人知“一颗螺丝与太空事业相连,小按钮维护民族尊严”。

这句话不真实。 几十年来,中国宇航员胸怀祖国,奋力拼搏,使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第一个发射月球背软着陆的国家……一个“前排”的数字与“国家”接轨

“太空飞行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主席指出,探索浩瀚的宇宙,迅速发展宇宙事业,建设宇宙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宇宙梦想。

从宇宙大国到宇宙强国! 今天,新的梦想再次扬帆起航,在新时代宇航员的鼓励下,我们将迎来更华丽的梦想。

(本文刊登在《解放军报》年4月24日09版上)

标题:“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梦想绽放更加绚丽”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4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