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93字,读完约9分钟

【光明国际论坛对话】

特别邀请对话嘉宾

姜玛丽亚·法拉

gian Maria法拉

意大利知名社会学家,1982年创立意大利政治、经济、社会研究所,担任该研究所主席

孙彦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秘书长

孙彦红:新冠引发的肺炎疫情引发了对全球化前景的巨大讨论,一点点全球化的曾经的支持者也开始质疑全球化。 但是,只要人类不放弃以市场经济这一交换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形态,就不能放弃全球化而“闭关锁国”。

因此,未来各国政府必须在吸引和管理全球化方面承担更重要的责任,通过协调合作将全球化推上更加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使各国能够更安全地在“互通有无”和“分工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这特别依赖于第一大国在寻求共同点方面的合作。

法拉:全球化不是根据个人意愿做出决策的“自由选择”。 相反,它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一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发展,其基础是空前的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生产和金融精确快速发展的趋势。

应该强调的是,这个过程将产生巨大的利润和广泛的价格。 我们每个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的这一全球化进程,将使数亿男女摆脱贫困和饥饿,加速新闻和知识的交流,缩短人类的距离,从而促进新的生活习惯和新的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全球化给环境等行业带来严重的失衡和破坏。 由于这些矛盾的侧面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这许多复杂的全球化进程不能单靠经济和金融掌握领导权。

政治必须以最高和最正面的意义恢复其主导作用,缓解过度行为,处理全球化带来的矛盾。 政治在吸引经济交流的时候,大体上说,也就是我们世代和子孙后代必须达成一致,创造有尊严的个人生活。

孙彦红:这次疫情将是深刻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流行病灾害,人们除了悲伤和反省之外,还能从中找到“重新开始生活”的新智慧吗? 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更可持续? 人类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我们是不是对旧的认知系统太满意了?

爱因斯坦说:“我们不能用提出问题的思维来处理问题。” 面对疫情防控和后疫情时代如何过得好的问题,我们可能需要改变旧的思维方式。

法拉:当然,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在整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上,这次疫情带来的悲剧色彩和普遍体验,将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将进一步思考“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本末主次”“地球承受人类活动的能力”等问题。

值得观察的是,在可怕的这几个月里,人们重新发现了多年的价值观。 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团结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价值观、健康、生活、工作等基本权利。 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国家卫生系统、紧急服务、援助、重建等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

孙彦红:疫情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对经济部门和社会群体的冲击存在结构上的差异。 国际劳工组织预测,4月初,全球将有10亿多人因疫情面临减薪、失业的风险,其中许多人就业于餐饮、酒店、休闲、零售店等服务领域,是收入不高的人口。 这必然加剧各国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发达经济体和快速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剧社会不稳定。

目前,许多国家政府出台了救助破产公司的救助措施,向暂时失去员工的民众提供临时补贴,但考虑到疫情如何快速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各国政府财力差异非常大,这些措施可能很难比较有效地抑制贫富分化的加剧。 如何切实缓解经济不平等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是后疫情时代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必须认真面对和应对的课题。

巴西圣保罗逐渐放宽隔离措施,从6月10日起恢复街道店铺,营业时间为1天4小时。 根据巴西卫生部10日下午公布的数据,巴西新冠死亡人数达到39680人,确诊新冠病例77万多人。 图为10日巴西圣保罗市的店铺陈列着顾客。 新华社发

法拉:由于公共卫生危机与全球化(货物、服务、人类的持续流动)相关,只有世界各地的运营方法统一了,才能完全利用近年来建立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国际协调机制,摆脱紧急状态。 各国内部和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确实处于加剧风险的态势。 只有通过负责任的“政策”来指导行动,推行系统的、恢复性的干预措施,才能战胜这一风险。 这些干预措施必须以真正真诚的开放为基础,必须重视就全球问题达成共识的国际关系体系。

孙彦红:疫情的持续蔓延和各国的应对过程清楚地表明,人类确实是命运共同体。 但是,这次疫情的快速发展过程表明,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尽快从理念上转化为各国的实际行动。 世界各国只有建立比较有效、合理的协调机制合作应对,才能完全摆脱疫情。 推掉各种试图将疫情政治化的指责只能延缓疫情防控时机,造成越来越多的生命和经济损失。

法拉:正如我前面所说,国际合作是我们摆脱“更快、更好”的危机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国内解决和处理这次疫情带来的问题,通过对外部世界采取攻击性的方针来处理问题,是短视、无理、危险的政策的表现。

确实,我们进入新阶段,必须以加强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协调机构必须调整思考方法,调整解决共同问题的方案,调整计划以真正应对新的诉求。 但是,真正的合作意味着多样化主体之间的竞争性共存,意味着必须真诚地相互尊重和理解。 换言之,我们需要深刻改变目前国际关系行业主流的态度,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团结共进理念的新的运营模式。

孙彦红: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友谊和团结是宝贵的。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和意大利相互帮助,双方政府之间的团结和人民之间的友谊昭然若揭。

法拉:我们一直关注着中国疫情防控的进展和两国的相互作用。 在这期间,我们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到了中国疫情防控的相关新闻,收到了中国同行的研究报告和新闻。 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意大利政治、经济和社会研究所的官方杂志上也摘录发表了。 这些消息表明,中国以巨大的能量极力阻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取得胜利,为各国树立了榜样。

另外,中国对世界,特别是意大利,表现出了真正合作和团结的重要姿态。 我们对此印象很深。 例如,我还记得装载中国援助物资的船到达的里雅斯特港的样子。 我记得住在罗马、普拉托、佛罗伦萨的华人团体也是欧洲最大的华人团体,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为意大利抗击疫情提供了很多帮助。

孙彦红:总体上,中国和欧盟维护多边主义的国际秩序,主张国际合作,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 随着中国率先恢复生产,许多欧洲国家也逐渐开始恢复生产,以防止疫情重演促进经济复苏成为中国和欧盟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这也为双方创造了新的合作机会。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累计第四大外资来源地。 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目前中国的欧洲投资存量已经超过2000亿欧元,是欧盟的第八大投资来源地。 这对双方的相互支持共同实现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另外,中长期来看,在气候变化、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行业,中欧合作的空之间也很广。

法拉:关于中欧合作,专家一般分为“硬”合作和“软”合作。 “硬”合作与经济相关,这种合作必须着眼于实现互利。 必须强调互利互惠不仅关系到促进快速发展的数量,也关系到其质量。 在这方面,我认为还需要关注循环经济行业合作的重要作用。

“软”合作包括文化、科学、社会行业、社区、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 目前欧洲面临的问题是在这两种合作之间达成真正的平衡,共同提出并积极执行有利于两种合作平衡的动议。 为了中欧建立和维持建设性、忠诚、和平的关系,这两者的合作至关重要。 意大利的政治、经济、社会研究所关注上述问题,并与中方积极合作。

孙彦红:这几年,意大利关系迅速发展,进入高速公路,各行业的合作稳步推进。 2019年3月习主席成功访问意大利,双方共同发表加强全面战术伙伴关系联合公报,签署了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 这无疑高度肯定了“一带一路”建议的实现,表明意大利对该建议的落实前景抱有积极的期待。

年是两国建交50周年,两国在疫情防控中的团结互助为继续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加强合作符合两国国家利益。

法拉:中国和意大利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确实值得关注。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必须团结一致,不能分裂。 我想补充一下。 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我认为提倡加深各国人民的理解是其文化水平的内涵。 在这方面,意大利和中国的往来有着宝贵的经验遗产,深深融入了过去几个世纪两国建立的深厚关系。

数百年来,经济交流始终伴随着热烈的科学和文化交流。 事实上,无形价值观的交流常常是意中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目前,两国在“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快速发展议程”等重要国际平台上作出了共同承诺。

我们必须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为在这样的平台上达成的共同提案和提案而努力。 因此,如果启动意大利和中国联合组织与可持续增长等议题的常设讨论机制,将释放出真正积极的信号,推动相关问题在国际层面的讨论和落实。

标题:“团结共进须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态度”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