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5字,读完约5分钟

种植户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町的农田进行春耕生产( 4月14日拍摄)。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影

粮食生产基本上在耕地上。 第30届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发现深入黑龙江、河南、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各地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的田野里,生机勃勃,牢牢夯实着中国人自己的工作底线。

土地整理,薄薄地“宝地”

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町上官地村的农民在插秧( 5月22日拍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影

盛夏季节,在黑龙江垦区推进农场第三管理区,栽培大户盛军的400亩水稻连成一片,绿油油的稻秧长得很好。 前几天,这个地块有4亩以上的水泡,不仅不成薄片,还影响了粮食产量。

地块的一些变化是由前进农场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带来的。 盛军表示,土地整治后,不仅填埋了水泡,增加了耕地,而且实现了土地平整、水路开通、稳产的目标,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

黑龙江省宾县坡耕地面积大,侵蚀沟多,黑土流失严重。 当地通过秸秆填埋等技术,实现了侵蚀沟填埋重建复垦。 目前,宾县利用该技术已填埋开垦了5条、1602.6延长米、面积9.66亩的坡耕地侵蚀沟秸秆,为治理侵蚀沟开辟了新的道路。

宾县农业技术宣传中心负责人介绍,去年玉米生长季节雨水较大,复垦耕地作物不仅没有遭受内涝灾害,反而获得了丰收。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丁宏权表示,通过土地整治项目,仅去年全省就增加了约6万亩耕地,使其变薄为高产良田。

今年,河南省商水县张庄乡粮食大家邱守先生种植的小麦迎来丰收,亩产达到1300斤。 前几天,农田基础设施不好,也有遭受旱灾的一年,亩产只有5600斤。

这几年,商水县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和提高农田,建设5万亩旱涝确保高产农田。 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的数据,改造后的高产农田,比改造前的亩产提高了230斤左右。

耕地保护,保护沃土良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扣押农机合作社拖拉机机械化玉米播种事业( 4月20日拍摄)。 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近年来,一点点耕地退化,土壤变硬,患上“化肥依赖症”。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镇种植地“老把式”曹自堂几十年来种植,一亩化肥用量10到100多斤,耕地“越吃越有胃口”。

保护“耕地越来越坚硬,形成恶性循环”的耕地,曹自堂开始尝试使用生物制剂修复土壤。 他进行了实验,在同样的高温天气下,土壤修复地块玉米籽粒饱满,亩产达1400斤,其他地块出现减产。

推进土壤修复和农业绿色快速发展,西华县拨出专项资金,开展“减肥”行动。 通过种子同播,提高了化肥的采用效率,使广大农民的化肥使用量减少了20%,土地更加绿色健康。

也有通过种植绿肥作物来保护沃土和良田的地方。 湖南省华容县三封寺镇泰和村种粮大户敖文华对绿肥作物紫云英的利益有很深的体会。

据蓝华介绍,紫云英富含有机质,回田改善土壤结构,生产的稻谷、芥菜相继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被当地专业合作社高价收购,收入增长两成。

耕地是农业的基础。 对比黑土退化现象,近年来黑龙江省实施了耕地轮作休耕、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黑土保护措施,使黑土更加“给力”。

在高基准农田里,稳定中国的就业

种植户正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町的农田进行春耕生产( 4月14日拍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影

黑龙江省庆安县东禾农业有机水稻高基准农田基地,“方田化”的水田规则有序,沟渠相连,一望无际,绿油油,蔚为壮观。 在田地里设立了小的气象观测所,显示着现在的温度、降水等数据。

“这些数据对水稻的生长极为重要,一些数据超过正常值时会发出警告,农田管理者将立即采取措施。 ’该基地负责人杨晓萍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改善了黑土地的生产条件,增强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会长王金介绍,黑龙江以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等为要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中国饭碗”配备越来越多的“龙江粮食”。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把粮食藏在地上”的重要手段。 截至去年,黑龙江省累计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8548万亩,今年将再建设843万亩高标准农田。

田成方、林成网、渠连、旱能灌水、湿度能排放……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粮食藏地、粮食藏技术”粮食安全新战术的重大举措。 2020年底,我国将建设8亿亩高标准农田,使中低产田实现高产稳产,把饭碗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标题:“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这里“希望的田野”上的全国土地日报告”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