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33字,读完约6分钟

①: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组织青少年参观。

资料照片

②:“地球上的红丝带”的雕刻。

资料照片

③:朱德使用的演讲台。

资料照片

④:红军战士使用的东西。

本报记者王锦涛摄影

⑤:红四方面军司令部旧址。

资料照片

甘肃会宁、祖河和凄河在这里汇合,历史和现代在这里融合。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为会宁和将台堡胜会师。 在当时的会宁城,饱经磨难的士兵们兴奋地拥抱着,久久不能离去。

聚集在红军的大海、红色的铁流、红色的丝带上。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上,“地球上的红丝带”雕刻巍然矗立,展现出革命高扬的姿态。

年10月,习大大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长征的红丝带被无数红军的鲜血染红。 现在,我们的心是红丝带,走新时代长征的道路。

接过旗帜,继承红色基因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陈列着革命文物红军推进队留给会宁的三味线。

这个三味线的主人是红军老战士、红四方面军推进队队员赵文有。 当时,部队在穿越西兰街时,遭到敌机轰炸,赵文受重伤,不得不被会宁打伤,这把琴也随他留下。 有空的时候,赵文向村民们弹革命歌。

三味线演奏革命的旋律,传播信仰的力量。 有了信仰,就能世代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 会宁大地山水至今仍在讲述红军将士和会宁人民共同生活的故事,许多人自发继承前辈的遗志,发扬长征精神,王东良、王琳夫妇就是其中的代表。

王东良的高祖王晖曾经筹措粮食捐钱,支援驻扎在红堡子村的红军,留下了“开门迎接红军”的佳话。 受祖先红色家风和善行义举的熏陶,王东良从1996年开始收集红军的遗物,再现“红色记忆”,继承了绵延不断的红色精神。

从会宁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郭城站镇红宝儿村,王东良、王琳夫妇筹资建设的会州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 这座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会州博物馆,由一个器皿聚集而成,由一块砖建成,现有藏品1万多件(套),图书杂志10万多本,农家书屋、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中华以前

年成立以来,会州博物馆免费向当地人和外国游客开放,年参观人数达5万多人,年末被列入甘肃省首批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典型博物馆之一。 “将来,我们还有机会再扩大规模,把这里变成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会州博物馆馆长王琳说。

以丰富的形式讲红色故事

欢呼声和掌声,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的主题“会宁会师联欢会”的实景展现出来,身临其境。

“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11个省的险阻和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取得了伟大的集会。 》通过现代化的声光设备,红军的三大主力会歌反复传唱。 听着,那是胜利的喜悦、精神的节拍,也是穿越时空空的召唤。

继承伟大长征精神,创新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机遇。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开通了“会宁大会师”“圣地之花”快手、抖音账号、头条号等平台,与“会宁大会师”微信公众平台同步运营。 线下秩序组织观展、线上突破时空限制、科技让历史再次鲜活,会师故事、长征故事生动长久。

一位叫王彦婧的参观者在参观结束后说:“祖国今天繁荣的景象,离不开这些英雄的奋斗。 感谢你们无私的壮举让祖国更加美丽。 我们将牢记你们,时刻鼓励自己前进。 ”。

为了让红色故事进入校园,年,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入选了首届“全国中小学生研究实践教育基地”。 年开始,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依托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和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三个基地,再次走长征路,瞻仰会师圣地,唱红歌等“十之一”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革命以前就充分接受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教育

坚持创新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让过去的历史成为今天的课,教育人,熏陶人,鼓舞人。 年,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开展了209次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学“十个一”活动,受教育人数达到25697人。 然后,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开发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全景图拼图、《长征组歌》、《七律长征》等主题的水写布、毛笔等1100件教具,教具学生人数达到1100人。

文物见证了光辉的历史,也折射着精神的光芒。 精选文物,写故事,传承信仰。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馆长李俊丰说:“我们以文物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向人们传达‘我来自哪里’‘我是怎么作证的’,打算以丰富的说明形式,拓宽传播渠道。”

团结前进,鼓舞奋斗精神[/s2/]

习总书记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克服困境,从胜利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

回顾过去,长征的通过地多为困难、危险、贫困、贫困之地。 战胜贫困的会宁会师地,现在正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在会宁县郭城站镇红堡子村的“农家书屋”上,挂着“黄渠蜿蜒,大川绿树村的边缘”的书法作品。 人民大刀阔斧地改山河,水入渠成粮增产。 沧海变桑田。 全国同庆升平,展示了四化的远大计划。 河水回流高原,衣食住行不愁。 旧貌变成新面孔。 ”这句“破阵子黄渠颂”生动地再现了人民群众领导伟大长征精神,用勤劳和智慧快速发展生产的幸福感。

今天中国的进步和迅速发展,离不开长征精神的磨刀石。 只有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发扬伟大长征精神,才能成为我们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人们从长征中学到的精神有很多。 一个是继续奋斗,决不能放弃奋斗精神。 二是不断创新,长征途中不断面对新问题,处理新问题,都是创新的过程。 三、不要脚踏实地,只盯着目标。 必须从脚下开始,把所有事件都做好。 ”。 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荣珍表示,描绘新蓝图,开辟新征程,离不开奋斗、创新和实干。

标题:“红飘带映照新的长征路(薪火传承)”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2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