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18字,读完约9分钟

最近,中国第一批新冠疫苗获得批准,并有条件上市。 国务院联防联控组织新闻发布会表示,在世界首个新冠疫苗获批开展一两期临床试验、世界首个三期临床试验开始、第一批疫苗有条件上市之前,我国新冠疫苗开发工作始终位居世界第一方阵。

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为什么能领导世界? 这有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和体制机制的保障。 新冠疫苗的研发经验,能给我国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带来什么启发? 值得考虑。

新冠疫苗的研发,中国为什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新型举国体制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效率

胡颖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一位药品政策研究者在笔者最近与海外学者交流时,被问及我国疫苗创新能力和监管能力稍强于发达国家,但为何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稳居世界第一? 据了解,国外学者对中国的新冠疫苗很有好感,但也有疑问。 我笑着回答。 这是个好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也能为我国其他科技攻关问题提供启发。



中国第一批新冠疫苗有条件上市。 新华社发

1.必须在中国人的注射器中加入自己的疫苗,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制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疫苗是传染病大流行的“中止关键”。 中国新冠抗击肺炎疫情的战术目标是防止当地传播,或将传播维持在较低水平,在安全有效的疫苗研制出来之前,广泛接种,形成人们的免疫屏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媒体公布的数据,截至去年12月29日,全球共有232种新冠疫苗处于活跃的研发状态,其中60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3期临床试验中的15种疫苗中,中国占5种。 无论是在国际上率先公布了非人灵长类模型中灭活疫苗比较有效的评价结果,还是正式公布了世界首例新冠疫苗人体临床试验数据,进入3期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数量,中国始终位居世界前列,进展令人鼓舞。

我国是世界上也能依靠众多自身力量处理所有免疫计划疫苗的国家之一,疫苗年产量超过10亿次,年和年两次由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国家监管体系( nra )判断。 可以说中国人的注射器里有自己的疫苗。

当然,必须在看到成绩的基础上,承认疫苗产业的创新和监管性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 据悉,目前全国只有4个疫苗产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 pq ),韩国10个,印度51个。 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疫苗事件,带来了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成果与挑战并存。

围绕疫苗体系的现状,我们需要思考新冠疫苗研发能力的形成路径,仔细谈谈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故事”:受市场经济、突发事件、全球化等多重条件制约的新型国家体制,在新冠疫苗研发中



2021年1月2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向接种者注射了疫苗。 新华社发

2.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成为社会共识,科研攻关“竞走”机制使疫苗研发产业链紧密联动

传染病大流行是风险社会的典型现象。 应对传染病是多主体的,知识、资源、新闻高度分散。 政府单边行政难以处理所有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协同治理来刺激市场、社会的内生动力。 基于这个理论框架,我们将从动力和行动两方面,分解新冠疫苗的研制过程。

一个是动力,也就是以人们健康为中心的战术目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扩大了疫苗研发的不明确性,市场机制容易发生故障。 这是因为在疫情初期,许多跨国制药企业主要出于商业考虑,没有大规模投资疫苗的开发。 他们担心研发失败,或者对疫情的生存抱有幸运的心理。

我国的情况不同。 基于对新冠疫苗战术价值的深刻认识,国家要求科研攻关单位“只计算人民健康帐,而不计算经济收益帐”,并给予专项资金保障。 我国关于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的要求和我国新冠疫苗作为世界公共产品的承诺,为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之间。 这一可靠承诺加强了正向激励和预期,比较有效地纠正了市场失灵,加快了疫苗的研发进程。 国家的底线思维和战术是,即使没有准备,无论病毒消失,还是打水漂,都必须多次开发疫苗。 事实上,自去年1月科技部启动首批紧急攻关项目以来,7月多家中资公司在海外开展了3期临床试验,12月相关数据陆续公布,新冠疫苗研制的“中国速度”普遍快于所需的5-18年,处于大流行态势中。

另一方面,这种协议下的行动是疫苗开发者之间合作,相互依赖。 疫苗的研发涉及许多部门,“碎片化”结构体现在政策协调和资源共享两个方面,难以建立激励研发的制度体系。 例如科学家想创新具有广谱免疫应答的疫苗,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异常反应。 因为该监管部门认为安全性不可接受。 例如,疫苗研发资源分散在科学院、科技部、高等学校、部队、央企、医疗机构等系统中,过去他们之间缺乏比较有效的合作。 为了在紧急状态下组织动员全国特色力量实现特定的科技创新目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构科研攻关组于年2月成立了疫苗专业班。 这个专业班由科技部、卫生健康委员会、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成,担负着协调跨部门目标、向同方向发力的重任。 其力量集中了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公司和监管部门所有特色力量和要素,实现毒株分离、动物试验、产品制造、临床研究等员工“医研审产”的联动,在尊重科学规律的情况下推进疫苗研发。

“新冠疫苗研发,中国为何全球领先”



年12月25日,员工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分包装厂工作。 新华社发

协同行动还体现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 新冠疫苗是全新的,需要调动科研机构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长时间投入研发和知识积累。 应对重大危机的能力,一次危机即将到来。 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科研机构借助禽流感、甲流、埃博拉等多次突发传染病的政策窗口,完全利用国家扶持性体制机制,不断扩大有用知识的积累,在技术平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政府比较有效地纳入产学研互联网,动态掌握先进新闻,从疫情伊始就重点支持和同时推进了5条技术路线的12条疫苗研发任务。 疫苗专业班引入科研攻关“竞走”机制,支持这种精准识别和“高手”,尊重研发主体经济利益的方法,引导疫苗研发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联动,共同与病毒竞争。 于是,在习性集中、办大事的大国中,公司成为了新冠疫苗研发的真正主体。

“新冠疫苗研发,中国为何全球领先”

3.以前流传的意义上的集中力不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尊重市场上举国体制来提高研究开发效率

总之,新型举国体制体现在新冠疫苗研制上,是以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健康为政策目标,集中科学统一、力量,优化制度,共同攻克难关,聚焦疫情防控战术制高点,实现优质快速发展和高效能管理的制度安排 其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解读了市场失灵和“碎片化”政策体系。 “只算人民健康帐,不算经济帐”的战术决策,为科研攻关部门大规模投入研发提供了可靠的承诺和一致目标。 以疫苗研发专业类为代表的制度化保障,不仅实现了药监部门与科技部门的高度协同,还改变了各主体的价格收益权衡,形成了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监管部门、公司、部队等主体的协同行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研发效率。 良好的协同结果将对上述目标和结构给予正向反馈,进一步加强协同行动的实施,形成良性循环。

“新冠疫苗研发,中国为何全球领先”

中国新冠疫苗研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研发能力的长时间积累,包括与之相关的药品检测、审评等监管能力进步和政府植入产业识别“名人”的政策互联网。 这不仅仅是市场演化的结果,也不仅仅是以前流传下来的集中力量大事,而是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一是市场机制和公司利益得到认可,二是国家各发挥制度特征开展政治动员,这是尊重市场 换言之,知识积累和政策支持只是静态结果,新冠疫苗的研发得益于协同机制及其运行。 上述文案阐述了中国新冠疫苗研发的学理逻辑,有力地回应了西方一些人的片面认知。



新冠疫苗的研制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它不是设计出来的,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政府和公司相互尊重、上下想要、反复交流的实践结果。 这种政策目标一致、政治动员有力、主体界限分明的制度,理论上被称为“举国合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发能力的积累和政策窗口只是新冠疫苗高性能研发的过程变量,只有举国上下具有韧性和灵活性的合作,才是促使这一成功的深层次制度因素,这对于加强国家战术科技实力更是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扩展浏览[/s2/]

保护率达到79.34%

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构新闻发布会宣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经国家药监局批准有条件上市。 已有数据显示,保护率为79.34%,实现了安全性、比较有效性、可搬运性、负担性的统一,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的相关标准要求。 之后,疫苗免疫的持续性和保护效果需要继续注意。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迄今为止,我国5条技术路线的14种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其中3条技术路线的5种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接种人数超过三百万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构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业班负责人曾益新介绍,12月15日正式开始我国要点群接种工作,半个月来,全国要点群累计接种已超过300万剂次。 接种工作建立了完整的接种点设置规范、严格培训接种人员、筛选各类人员、监测不良反应、应急救治及严重不良反应专家会诊等一系列制度,确保了接种工作的安全性。 曾益新先生说:“加上这次的300万,到现在为止为150万,由此我们清楚地知道疫苗的安全性很好。”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7日16版)


标题:“新冠疫苗研发,中国为何全球领先”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