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8字,读完约3分钟

寒冬季节,天气越来越冷,但有一组数据,让我们在这个冬天感到温暖——年,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人均每月665元和每年584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7%和11.3%。 城乡贫困者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人均10775元和8230元,同比增长11.4%和12.8%,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多年来不断提高,集中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金额的援助,是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 多年来,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在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成为衡量各地救助水平的重要标志。 特别是年,面对新冠引发肺炎疫情的冲击,各地持续加大了确保基本民生的力度,及时启动了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提高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保障标准,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提高救助标准是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相对来说处理贫困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社会救助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

在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应对相对贫困的目标下,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否看起来比收入低,也存在疑问。 最低生活保障的提标速度能更快吗? 事实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快速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有数据显示,就我国收入分配情况而言,如果将城乡视为一体,全国收入分配仍呈金字塔形,这是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速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保障比例急剧 因此,还是要多次全力以赴,按照量力而行的基本大体、底线思维和社会政策底线的要求,重视实现制度的公正性和持续性。

熟读“十四五”计划建议,从“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到“提高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和精确度”,可以评价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将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变。 展望未来,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的目标过程中,必须维护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整体的稳定,实现科学识别,确保精准救助,将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刀刃上。

而且,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上,还可以考虑进一步丰富社会救助文案的层次性。 要反映当前群众强烈的医疗、教育、住房等困难,就不能光靠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来“单打独斗”,而要靠完善的专业救助制度来处理。 要建立以可持续快速发展和提高社会参与能力为核心的大社会救助体系,扩大社会救助范围,最终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快速发展成果。 (韩秉志)


(作者:韩秉志)

标题:“低保标准与时俱进彰显民生情怀”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027.html